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妄想山海【山海经奇谈异事】秘密大曝光,原来你是这样的食铁兽!

来源:网络更新:2024-10-25 12:49:36

本文深入探讨了食铁兽的名称由来、是否为国宝大熊猫以及是否真实存在于《山海经》中的问题。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生动的现代实例,揭示了食铁兽与大熊猫的关系,以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文章不仅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的好奇心,还通过“妄想山海”游戏中的食铁兽形象,让读者体验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对于喜爱历史、文化和游戏的读者来说,这篇文章是一次知识的盛宴,强烈推荐一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还请旅者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食铁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

第二个问题,食铁兽是否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第三个问题,食铁兽是否真的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物种?

是不是有旅者被这几个问题“难”住了,无法得出肯定的答案呢?别急,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

首先说说食铁兽的名称由来。“食铁兽”这一名称由来已久,早在魏晋时期左思所作的《蜀都赋》中就曾提到过它:“戟食铁之兽,射噬毒之鹿。”不过,这一名称虽然早已出现,但是古时候的人们还是习惯以“貊/貘”来称呼它。

西晋刘逵对《蜀都赋》中的“食铁之兽”注解道:“貊兽,毛黑,白臆,似熊而小,以舌舐铁,须臾便数十斤,出建宁郡也。”建宁郡就是今天的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一带。(臆,即胸)

▲ 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十九》影印本:其中记载了蜀都赋相关注解

而在《尔雅·释兽》中有记载:“貘,白豹。”晋代郭璞在《尔雅·注疏·卷十》中对“貘”解释道:“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庳脚,即矮脚)

▲ 晋代·郭璞《尔雅·注疏·卷十》影印页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我们知道了食铁兽的外貌特征——长得像熊,黑白毛色,喜欢吃竹子和铜铁(令人震惊的饮食习惯),也知道了它的大致生存地区——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一带。看到这,食铁兽是不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也显而易见了。没错,食铁兽就是今天的大熊猫!

▼▼▼

也许有在古籍中寻访过“大熊猫”的旅者感到好奇,为什么自己在那些文献记载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关于“大熊猫”的记载,甚至连关于“熊猫”的记载都很少见?

那自然是因为“大熊猫”这一名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千百年前的古人自然不知道。

1869年3月11日,建在雅安夹金山山麓的邓池沟天主教堂的神父阿尔芒·戴维在一位李姓教徒的邀请下去他家做客。在李家,他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在猎人的帮助下,5月4日,阿尔芒·戴维终于捕捉到一只活体“黑白熊”。他决定将其带回法国,介绍给法国的人民。

▲ 大熊猫

然而可惜的是,“黑白熊”离开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饲养人员对“黑白熊”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在准备启程运往法国时得病不治而亡。戴维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剥了下来制成标本,并写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资料,交给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由米勒·爱德华兹研究。米勒·爱德华兹认为这是一种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在发现大熊猫的44年以前,小熊猫在中国西藏被发现命名),由于大熊猫比小熊猫大,为了区分这两种熊猫,就将其称为大熊猫。(PS:小熊猫,又称红熊猫,像不像妄想山海里的红貘小可爱?)

▲ 小熊猫

别说,虽然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命名听起来有点儿戏,但是确实非常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还非常“凑巧”地很有“典故”,这一点在妄想山海中也有体现。

▲ 妄想山海中的红貘(小熊猫)

大熊猫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貘”,而在妄想山海中就有小动物“红貘”,红貘的外形与小熊猫(红熊猫)非常类似!(四舍五入红貘等于食铁兽平替?!那我要整十只!)

▼▼▼

探寻到这,我们的第三个问题——食铁兽是否真的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物种,也可以寻找到答案了。(想要知道食铁兽是否真实存在,还要用到它的大熊猫身份哦~)

《山海经·中山经》中有记载:“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大江。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药、空夺。”

《水经注·注十一·江水》:“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崃山,邛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一曰新道南山,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王阳按辔处也。”

▲ 《水经注·注十一·江水》影印页

晋人郭弘农在《山海经·中山经·崃山》注:“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

▲ 《山海经·中山经·崃山》影印页

由以上记载我们可知,《山海经》原文中并没有直接记载食铁兽,但是根据《水经注》《山海经》(郭璞注版)却可推出崃山中有九折坂,九折坂生活着食铁兽群。《山海经》中记载的崃山,又称邛来山,在汉嘉郡严道县,约在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这里正处于邛崃山脉下,也处于远古时候的食铁兽(大熊猫)的族群栖息地范围内。

▲ 邛崃山和雅安的位置关系

根据如今对大熊猫化石的研究,学者推测大熊猫在3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始熊猫更是在800万年-900万年前就已经演化产生),远早于原始人类诞生的时间。大熊猫的演化经历了多个进化历程。

在鼎盛时期(约75万年前),大熊猫不仅广泛生活于南方亚热带森林中,也逐渐地适应了北方暖湿带森林气候。不过,当与大熊猫同享一处生境的猿进化成了人——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优势种”后,大熊猫被人不断地由沼泽河谷转移到山腰山脊,环境气候因而变得寒冷潮湿。再往后,它们几乎萎缩在青藏高原狭小的地域里,成为孑遗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山中的“活的化石”。

(PS:该判断是依据当前已有史料推测出来的,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史料的挖掘,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 大熊猫化石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山海经》中的崃山正是如今的邛崃山一带,而邛崃山则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邛崃山脉是横段山脉最东缘的山系),因此,郭璞注解的《山海经·中山经·崃山》其真实性是可以肯定的。

▲ 青藏高原地形图

也许有旅者会想,郭璞是晋代人,他写下《山海经注》时与《山海经》成书年份相比间隔了几百年(现在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太过久远,说不定食铁兽是晋朝才迁移过去的呢。

且不说从温暖环境到潮湿环境,那几百年够不够食铁兽适应,只说晋代距今也有一千七百多年,一千七百多年过去,食铁兽的大致栖息地都没有变化,《山海经》和《山海经注》相隔几百年的这点误差几乎可以不计。

因此,对于“食铁兽是否真的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物种”这个问题,答案的确是“否”,毕竟在《山海经》原文中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是没有记载却并不意味着食铁兽不是《山海经》所处时代的物种。在此次探访中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在千年以前,食铁兽的数量也并不算多,它们又喜爱生活在深山竹林中,没有被写下《山海经》的人发现也很正常,后世之人在发现后便补充进了《山海经》。(不严格来说,食铁兽其实也可以算作《山海经》中的物种,毕竟有《山海经注》在嘛!)

▲ 野外的大熊猫

▼▼▼

探寻到这里,开篇关于食铁兽的三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不过,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还记得前文古人对食铁兽饮食习惯的记述吗,世人都说食铁兽会舔食铜铁,那它果真如此吗?

不少典籍中都有关于食铁兽舔舐铜铁的记载,有学者认为这一部分的记载是后人或想象、或夸大的结果,食铁兽只是因为好奇顽皮,或是补充盐分才舔舐铁。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食铁兽真的会吃铁,1981年,《南方日报》有一篇文章说,四川卧龙保护区有一只大熊猫,有一天吃饭时,竟把铁饭盒咬碎后吞进了肚子里,而后随着粪便排出,居然没有损伤肠胃。文中还发出这样的感慨,"古人称为食铁兽,并非虚构”。

▲ 叼着盘子的大熊猫

由于年份久远,是否有这篇文章,文章中记载的又是否是真实的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不知道各位旅者更相信哪一种说法呢?有四川的旅者,或是参观过大熊猫的旅者来讲讲你们看到的大熊猫是什么样的吗?

生活在保护区和动物园的大熊猫会不会“食铁”不知道,但是在妄想山海中的食铁兽那可是确确实实会“食铁”。

▲ “食铁”互动:喂食不同武器获得不同效果buff

山海世界的食铁兽不仅食铁,还非常挑食,食铁只吃紫色及以上品质的武器,品质低的绝对不碰!不过,吃了好东西,它也获得相应的武器特质,例如吃了天闪后,它在攻击时就也会释放雷电打击敌人,吃的天闪品质越高,这一效果的持续时间就越久,如果投喂鸿蒙天闪,雷电的数量还会大幅度提升!

▲ 喂食天闪后的食铁兽战斗表现

到这里,本期的《山海经奇谈异事》食铁兽探寻就结束了。不过,此次探寻虽然结束,关于食铁兽的故事我们可没有访完,喜欢食铁兽的旅者可以在本期节目结束后继续挖掘食铁兽身上的故事,例如食铁兽是如何成为我国的“国宝”和世界人民的“团宠”,武则天时期的首次“国宝外交”,古代食铁兽为何会被成为“和平使者”(小提示:食铁兽又称驺虞哦~)……各种故事等你发掘!

▲ 妄想山海中的五万年·食铁兽

如果旅者的“撸猫瘾”上来了,也可以在妄想山海中尽情“揉捏”自家的食铁兽,这可是一只会说方言、会武功、会轻功的功夫大师,除此之外,捏形易容还设置了不少可自定义的装饰,让它能够化身易容大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可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侵删联系sunshine19231@qq.com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2007979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