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2011普陀区二模语文试卷的原题和答案!

来源:网络更新:2024-09-05 21:46:51

亲爱的用户,这是一篇关于幸福指数的详细解析,它不仅阐述了幸福指数的起源、构成和意义,还深入探讨了幸福指数与GDP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幸福指数。如果你对幸福指数感兴趣,或者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概念,这篇文章绝对不容错过。

2011.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部分(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

最近“幸福指数”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将幸福指数纳入社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这体现了人们对包括幸福指数在内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的关注。但是应当看到,人们对于幸福指数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而有必要加深对幸福指数的理解,科学地对待幸福指数。(1)

①不丹的“幸福指数”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环境保护、文化推广、经济发展和政府善治。②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名词——“国家整体幸福”,并以此作为人民福祉的指针。③“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④他认为,所谓的“发展”,除了在经济上谋求成长以外,必须同时追求物质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多层面的“最大幸福”。⑤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却感觉生活很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如果说GD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幸福指数则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3)

事实上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其二,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其三,它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因此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4)

正确认识幸福指数与GDP指标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GDP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和人民群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居民人均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呈现一种正向关系,即城市居民幸福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5)

把幸福指数作为社会评价指标时,应对其评价功能进行正确定位。幸福指数体现的是民众一般的心理体验,它必然受到长期的和短期的、宏观的和微观的、主体自身的和外部环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它主要用于对特定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状况进行衡量与评价,一般不宜用于评价政府组织的绩效,更不宜用于考察个人的政绩。在追踪幸福指数的变化时,主要是看发展是否偏离了终极目标,而不是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指数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也不是看它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中位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可以采用幸福指数对城乡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目的在于对以往的发展思路与政策选择进行评估,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不是作为政绩评价的标准。(6)

考察幸福指数,并不是追求幸福指数无限增长,而是力求通过幸福指数来考察人民群众主观生活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而调整政策取向,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水平也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这可能导致“幸福陷阱”的出现。所谓“幸福陷阱”,是指客观条件改善导致人们需求水平的提高,但在一段较长时间里观察,人们的幸福指数有时并不随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客观指标的加速增长而明显增长,甚至可能出现暂时的下降。“幸福陷阱”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确定幸福指数时,一定要注意其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主要指标保持稳定的同时适时地对部分指标加以调整,增加或排除一些要素;对于保留下来的要素,也要对其在总体幸福感中的权重进行必要的调整。(7)

1.“幸福指数”是衡量的标准。(2分)

2.文章第(2)段一共有5句话,正确的语序是()(2分)

A.③④②⑤①B.③⑤①④②C.③②⑤①④D.③②④①⑤

3.文章第(3)、(4)两段主要阐述的是。(4分)

4.对文章第(5)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幸福指数衡量的是主观生活质量的指标,而GDP衡量的是客观生活质量。

B.人均收入的增长和幸福感之间呈现出一种正向关系。

C.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积累社会财富。

D.物质财富的积累是民众获得幸福感的唯一途径。

5.从全文看,文章第(7)段解说“幸福陷阱”的作用是(3分)

6.联系全文,推断人们对幸福指数可能存在的“模糊认识”。(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21分)

念想儿

叶稚珊

整整一个夏天,心都浸在滚滚浊浊的水中。我们能做的是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汛情通报,是捐出一些钱物。(1)

捐过钱再来找物,应该是件不难的事,家里的橱橱柜柜被不大穿的衣服塞得满满的,薄衫厚袄样样不缺。可拿起来又放下,舍不得出手的正是这些。(2)

好像还不到中年,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了恋旧怀旧的情绪。我对什么东西都不做专项收藏,但一枝一叶关乎感情的物品,不论它价值几何,对我都是弥足珍贵的。在我们这个小家里,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称为遗产。父亲去世时我们五姊弟每人挑选了一样与父亲有关的东西作纪念。我选择了父亲须臾不离身的钥匙,那上面有他永远的体温。丈夫和女儿这两个活生生善良的人,是婆家给我的聘礼和遗产。他们的粗手大脚、粗枝大叶,他们的不会察言观色,我行我素,他们的勤奋和多方面的爱好兴趣,以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像我的婆婆。

我怀着无限感激接受婆婆留给我的一切,包括他们身上的所有毛病。(3)

没有家传的房产、财产,怀旧的情绪就弥漫在衣柜的角角落落。第一次见面时丈夫穿的带补丁的衬衫、结婚时的嫁衣、小婴儿的衣服、女儿的第一身校服和从小带她的陈奶奶亲手缝制的棉衣棉裤……这些都永远不会再穿用了,但让它就这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温温暖暖地陪伴着我们,每次翻检它们都像是浏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一代走了这一代老了,下一代大了。不知到了哪一代,我会听到这样的惊叹:“看!我的老外婆结婚时就穿着这样的衣服。”生命的延续伴随着织物的绵软和蕴藉。(4)

带着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北京人叫“念想儿”,我这两年才知道这种说法:念——想,真是贴切极了。(5)

在衣柜中体积最大的是丈夫的“念想儿”,一套无比厚重的中山装式的棉衣裤,从来没有上过身,簇新簇新的。每次拿出来他都是这样一句话“我妈妈给我做的。”怎么也没有舍得捐出去,平展展叠起来又收好。这是妈妈留给他的看的见摸的着的最温暖的“念想儿”。(6)

婆婆不会针线,这身衣服是1977年初那个很寒冷的冬天的下午,他们母子带上布票、棉花票,乘7路公共汽车到西四、白塔寺,一路买了里子、面子、棉花,在白塔寺十字路口西边的一个成衣店做的。那时没有私人裁缝,这是一个街道开的店。藏蓝色的咔叽布面,大花布的里子,这种中山装式的棉衣现在真是难得见了。(7)

婆婆的腿年轻时就做过手术,又经过“文革”中在湖北沙洋干校稻田的浸泡,不良于行已有多年,要强的她还常爱硬撑着走。他们去做棉衣,我送到西四北六条的西口,真想和他们一道去,可家里还有刚刚满月的孩子。望着高出母亲大半头的儿子搀扶着母亲的背影,枯枝灰墙的街景中蹒跚的脚步,我的心堵得满满的,眼睛发潮,自幼熟读“慈母手中线”,这时却分明看到了母亲心中那根长长的线。(8)

以“无冕之王”闻世的公公婆婆,这时正顶着“摘帽右派”的桂冠。丈夫从新疆苦苦挣扎挪到了河北固安,却怎么也进不了北京。每月回家一两次“探亲”,晚归早走,呆不足24小时,母亲不知给儿子吃什么好,不知跟儿子说什么好,忙忙碌碌还没坐稳,儿子又该走了。想想我们真是不懂事,三十大几的儿子还事事要妈操心。(9)

用了多少棉花用了多少布,嫡嫡亲的亲娘给儿子做的棉衣棉裤厚得几乎能站起来。守在娘身边的儿子,有娘的疼爱衣薄也暖和,离家的孩子,走出一步远娘也牵肠挂肚怕受饥寒。乡下的、城里的母子情是一样的。(10)

1977年的那个冬天,丈夫驮着新袄裤回了固安;1979年岁末,天寒地冻,他又捧着新袄裤回到北京,一天也没舍得穿。一纸“改正”,公公婆婆从此“无冕”,他们的身心却老得不能再老,无论喜怒,都再也承受不起了。离家十几年的儿子真的回来了,完整彻底地回来了,母亲笑——笑——笑……笑得有些不对了,躺下,再也没有起来。(11)

念想儿新里新面新棉花;念想儿,二十年后,还是新里新面新棉花。(12)

把“念想儿”送到此刻最需要的人身边,但愿他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13)

无实物的“念想儿”,一样的温暖蕴藉。(14)

1998.8.24长江洪水始退之日

7.文章第(1)段划线句中的“浸”字表现了作者的心情。(2分)

8.从文章的内容看,“念想儿”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是。(2分)

9.对文章第(2)段划线句的分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些旧的衣物记录着以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会引发作者温暖的回忆。

B.那些“不大穿”的衣物有着时代和情感的蕴藉,对作者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

C.作者从小就有恋旧怀旧的情结,家中留下的旧物都让她感到难以割舍。

D.作者希望留下这些旧衣物长久地陪伴自己,是出于情感上的需要。

10.文章第(7)自然段详细叙述做棉袄的过程,目的是(2分)

11.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之所以选择钥匙作为纪念,是因为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有价值的遗产。

B.作者怀着无限感激的接收丈夫和女儿身上的一切优缺点,说明她是个包容大度的人。

C.作者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婆婆相互搀扶的背影几乎落泪,是对他们不幸遭遇的悲戚。

D.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文章在叙事上平实质朴,抒情内敛细腻。

E.从语言风格上看,整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与老舍《想北平》一文相近。

F.从行文结构上看,本文是以对“念想儿”的难以割舍之情作为串联材料的主线。

12.文章结尾的三段运用的是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3分)

13.作者说“但愿”得到这套棉衣的人“看到的不止是‘新里新面新棉花’”。她还希望受捐者看到的是。(2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联想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句)。(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句,按前6句顺序评分]

15.(1)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2)群贤毕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3)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冰泉冷涩弦凝绝,。(白居易《琵琶行》)

(5)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春》)

(6)而或长烟一空,,,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7),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8),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6.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的地位。(1分)

17.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18.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8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4分)

(1)子瞻杖策载酒(2)酌酒相劳(3)然将适西山(4)西山之胜始具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6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22.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23.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7题(12分)

六国论(节选)

[清]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24.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2分)

25.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26.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苏洵的观点;

苏辙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

27.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28.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3分)

写作部分(70分)

29.总有些人常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觉得世界太小,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其实这是把“我”放得太大的缘故。把“我”放得太大,心中便只有了自己,容不下别人也装不下世界,这样自然既看不见别人的长处,也无法发现世界的精彩。

把自己放小才会觉得世界的广大和精彩。

请以“小我大世界”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阅读80分

一、1.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或: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标准)(2分)

2.D(2分)

3.研究幸福指数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所谓幸福感的内涵与内容构成。(4分)

4.D.(2分)

5.说明幸福指数作为社会评价指标时可能存在的缺陷;指出其评价功能的局限性;使文章更加辩证严谨。(3分)

6.人们的模糊认识可能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把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幸福指数放大成为现实社会的客观写照;将追求GDP的增长与提升幸福指数完全对立;用幸福指数来衡量政府的绩效;用幸福指数来考量个人的政绩;追求幸福指数的无限增长;用一成不变的指标作为幸福指数的构成依据。(3分。写出其中一条得2分,写出2条得满分。)

二、7.表现了作者关注灾情,心系灾区的心情。(2分)

8.带有很浓感情色彩的纪念物。(2分)

9.C(2分)

10.表现母亲爱子情深,点出丈夫对这件棉袄无比珍爱的原因。(2分)

11.D、F(4分)

12.反复。凸现“新里新面新棉花”中凝聚的深情,表现珍视和难以割舍。(3分)

13.看到捐献者对灾区的一片真情厚意。(2分)

14.从内容呈现看:作者把那些旧衣物比作“老照片”,于是通过联想,将这些图景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联想拓展了文章的内容。

从感情的脉络看:作者由一件“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旧棉袄牵出陈年往事,揭示出“念想儿”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使文章的情感内蕴不仅仅停留在关注灾区,心系灾民这个单一的层面。正是因为联想,文中不仅有对亲情的感怀,甚至隐含着对某一段特定历史的控诉和反思。联想丰富了文章的情感。

从主旨的表现看,能成为“念想儿”的事物,正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让人联想起生活中温暖的点点滴滴。联想呼应了文章的主题。(4分)

三、15.(6分)

(1)奉命于危难之间;(2)少长咸集;(3)渌水荡漾清猿啼;(4)凝绝不通声暂歇;(5)水村山郭酒旗风;(6)皓月千里,浮光跃金;(7)茅檐长扫静无苔;(8)小楫轻舟

四、16.五岳至尊(五岳之首)(1分)

17.D(2分)

18.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雄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4分。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五、19.(4分)(1)拄着竹杖;(2)问候,慰问;(3)到……去;(4)美景。

20.C(2分)

21.(1)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3分,评分要点:穷、山之深、力极。)

(2)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不足以容纳众多游客。(3分,评分要点:焉、废、席。)

22.B(2分)

23.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相同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依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4分。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处,学生的回答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六、24.吞并六国,一统天下。(2分)

25.D(2分)

26.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的观点:齐楚燕赵四国没有帮助韩魏抗击秦国。作者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3分)

27.C(2分)

28.“帝”的内涵是指秦国用武力统一天下,用暴政治理天下;“王”的意思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统一,但四海臣服,万民归心。作者认为“帝”是不能长久的,而只有“王”才是赢得天下的正道。(3分)

写作70分

29.参照“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基准分45分

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基准分29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文面不整洁,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侵删联系sunshine19231@qq.com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24 netdown.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2007979号-10